美方宣布电子科技类产品关税豁免延期 专家:短期利好难掩长期不确定性
来源:bob全站网页 发布时间:2025-06-29 10:02:47
4月14日,美国商务部突然澄清,此前宣布的智能手机、电脑、芯片等电子科技类产品“对等关税”豁免仅为临时措施,未来将针对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实施行业特定关税。这一政策转折引发全球产业链震动,苹果、三星等科技巨头股价剧烈波动,中国对美出口企业则面临“过山车式”的市场环境。
4月11日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官网悄然发布通知,对4月5日后进口的智能手机、电脑、半导体设备等20类电子科技类产品免除125%的“对等关税”,仅保留10%的基础税率。这一政策被外界视为“美对华关税首个松动信号”,覆盖中国对美出口的20%-25%商品,其中73%的美国智能手机和78%的笔记本电脑依赖中国供应链。
然而,政策公布仅48小时后,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·卢特尼克紧急“灭火”,强调豁免是“过渡性安排”,旨在为科技公司转移生产线争取时间。他直言:“这一些产品事关国家安全,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。”这一表态与白宫此前解释形成微妙矛盾——特朗普政府曾称豁免是为缓解通胀压力,但真实的操作中却暴露了供应链转移的迫切性。
政策变动直接冲击全球科学技术产业链。苹果公司被视为最大赢家,其90%的iPhone产能仍在中国,若维持125%关税,单台设备成本将增加约350美元,售价可能突破3500美元。豁免消息公布后,苹果股价单日飙升8%,立讯精密、工业富联等果链企业股价同步反弹。
但市场狂欢并未持续。卢特尼克的“澄清”暗示,半导体、AI芯片等关键领域有几率会成为下一轮关税重点。美国商务部已启动对半导体行业的关税评估,计划5月前出台细则。这对英伟达、AMD等企业构成新威胁——其高端GPU仍依赖中国封装测试环节,关税若重启将导致成本激增20%以上。
1. 短期通胀与长期竞争的冲突:标普预测,若全方面实施“对等关税”,美国2025年通胀率将上升2个百分点,每个家庭年均多支出3800美元。豁免政策正是对国内消费压力的妥协,但白宫仍坚持“供应链去中国化”战略,要求科技公司2027年前将40%产能转移至北美。
2. 企业游说与政治叙事的博弈:苹果、英特尔等巨头组建“关税改革联盟”,通过国会听证、媒体舆论施压,甚至承诺未来四年在美投资超5000亿美元,最终换取豁免。但特朗普政府为维系“对华强硬”形象,不得不以“暂时性”为政策留退路。
• 出口结构优化:豁免清单中,半导体制造设备、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超60%,显示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无法替代性。商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对美半导体出口增长28%,国产化率提升至15%。
• 供应链韧性考验:尽管豁免覆盖部分产品,但美方要求公司可以提供“非中国供应链替代方案”,迫使立讯精密、歌尔股份等企业加速在越南、印度布局。湘潭市等地通过“链式承接+生态赋能”模式,吸引300亿元产业转移项目,推动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。
• 政策反制空间:中国已启动对美成熟制程芯片的反倾销调查,并推动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。北方华创、中微公司等企业的刻蚀机、薄膜沉积设备市占率提升至25%,部分环节实现进口替代。
分析人士指出,美方政策的“朝令夕改”将加剧全球供应链震荡。短期看,消费电子价格有望回落,美国消费者或迎来“降价窗口期”;长期则需警惕半导体、AI等领域的“技术脱钩”风险。
凯投宏观首席经济学家保罗·阿什沃思警告:“豁免可能仅仅是开始,苹果的成功游说或将引发别的行业效仿。”但美国政府的“选择性松动”难以扭转全球化趋势——中国在电子制造领域的综合优势(如工程师红利、产业集群)仍难以替代,而东南亚国家在基础设施、技术工人等方面的短板,注定供应链转移将是“缓慢而痛苦的过程”。
这场关税博弈的终局,或许取决于中美在技术创新、市场需求与地理政治学之间的微妙平衡。而对公司和投资者而言,“不确定性”本身,有几率会成为未来最确定的关键词。